龙星如|从气象史到天气美学:专访媒介理论学者尤西·帕里卡
采访 + 撰稿 _ 龙星如
丹麦奥尔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数字美学文化教授、数字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最近在研究天气,在他看来,天气是一种“在物质和政治属性之间游走,在认识和体验之间穿梭”[1]的研究对象。从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Kittler)、保罗·爱德华兹(Paul Edwards)到约翰·杜翰姆·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关于天气的研究在媒介史中一直都有一席之地:一方面,它涵盖制图学、对数据的操作(如可视化)、建模运算、基础设施、地球工程;另一方面,混沌、不可预测性和自然、控制之间的张力,也一直贯穿于我们对天气的思考。对气候状况的反思会折射当下的环境政治图景,而对计算、控制和预测的渴望也使得“天气”开始象征一种超出被动经验的东西:它可能关乎一系列介入天气的技术媒介如何重塑我们和环境的关系,也关乎其自身如何被视为一种媒介(比如彼得斯所提“环境媒介”)。在彼得斯看来,当代天气已经变得“平庸而无关紧要”[2](这也是我们应当思考它的原因)。在帕里卡编撰的Words of Weather: A Glossary(《天气词汇表》,简中版由假杂志即出)一书中,由学者、艺术家组成的“天气小组”(The Weather Collective)犀利地指出,这种无关紧要实际上来自一套被设计来应对气候变化、抵抗日益恶劣的天气的技术基础设施,如海堤、雨水排放系统、盐库、太阳能阵列、道路、水坝和气候控制的建筑等。这种天气的技术性(technicalities of weather)固然是帕里卡研究天气的一个视角,但除此之外,他也关注与当代天气有关的身体经验、情感和政治,尤其是天气和当代生活千丝万缕的关联。
《天气词汇表》是帕里卡参与策划的、在雅典奥纳西斯斯吉(Onassis Stegi)艺术中心呈现的展览 Weather Engines(“天气引擎”)的并行项目。比起展览图录,这本书更像一本独立手册,集结了25位来自哲学、媒介理论、艺术、设计、建筑等不同领域的写作者的文字,像是一张关于“天气”的拼图,以轻巧、多样的文体来讲述测量、经验和时间,关注“天气”如何作为一个通过科学模型和技术传感器而被定义的现实而存在,以及它在世界各地如何以不均衡的方式被感受。该书把天气作为一种生态学来研究,考虑到天气的技术和影响、科学语言和诗学,以及天气现象和不同观点、文化和地理下人们对天气的理解。《信睿周报》通过邮件对帕里卡进行了专访,从这本书展开,谈及天气与人类世、技术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纠葛,以及天气作为一个母题在当代艺术界的流行。
Words of Weather: A Glossary
Jussi Parikka and Daphne Dragona
Onassis Foundation 2023
今天,气候变化和气候不公正问题引人注目,除了这些显在的原因,“天气”为何成为 一个亟待讨论的问题?
尤西 · 帕里卡:我认为你的问题可能已经部分回答了“为什么今天要谈论天气”:主要是因为气候变化和更广泛的环境变化,及它们与政治(包括资源管理、国家和边界制度等方面的问题)的交叉,以及它们作为对例如气候难民等问题的回应。气候已经成为我们理解地球变化的重要参考点。而随着极端天气频繁地出现,以及这些天气模式愈加密集地影响着大面积地区,天气也成为地球变化的一种反映。因此,天气是一个非常好的交叉主题,涉及政治和公正、农业、非人类的生存能力等多方面议题。
从A Vast Machine: Computer Models, Climate Data, and the Politics of Global Warming(《大机器:计算机模型、气候数据以及关于全球变暖的政治》,以下简写为《大机器》)到Climatic Media: Transpacific Experiments in Atmospheric Control(《气候媒体:大气控制的跨太平洋实验》),似乎可以观察到,研究者对天气的研究涵盖了从以模型/数据驱动的视角(如预报)到更从环境出发的视角,在近年关于天气的各种研究中有什么您感兴趣的线索?
尤西 · 帕里卡:这(天气研究)仍然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研究线索一部分来自科学史(如《大机器》—书所示),一部分来自媒介研究。我认为这些研究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展示了我们如何在20世纪由军工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开始建立对天气的了解——这些知识并不都是“军事知识”。到了人类世时期,关于天气的讨论大多会牵涉核试验、(战争内外的)化学污染物及其他话题,而且这个主题将继续成为研究的核心:比如,从边界安全体制对气候难民流动的阻止,到其他形式的战争甚至恐怖主义,环境知识的武器化(weaponisation)将如何影响未来数年?卡霍夫卡水电站大坝被炸就是环境知识武器化的一个例子,这造成了极大的生态影响,学者斯韦拉娜 · 马特维扬科(Svitlana Matvijenko)在她的著述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和阐释。
A Vast Machine: Computer Models, Climate Data, and the Politics of Global Warming
Paul N. Edwards
The MIT Press 2013
关于天气的讨论可能与有关人类世的讨论彼此共鸣,其中亦可能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维度(有许多人质疑人类世是否暗示着“我们同等地污染地球”的假设)。对此,您怎么看?如何揭示天气和非西方中心视角的关联?
尤西 · 帕里卡:克里斯蒂娜 · 夏普(Christina Sharpe)在有关大气、奴隶制和黑人的讨论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的著作非常好地展示了如何拓展对有关大气的意义的理解。她认为,“大气”不仅仅是客观现象,也是人类栖居之所,她也谈到了殖民主义历史中环境/大气如何变得“不可居住”。
我不知道人类世话语里是否还在讨论或提出“我们平等地污染地球”这一观点。在大多主流话语中,不同国家的污染权重是非常明确的。然而,我仍会特别提到“西方”,及与之相关的殖民主义和工业化背后的主要国家,和更广泛的英美权力集团。当然,我们也应该从这一角度讨论中国的能源经济。
总的来说,许多环境污染其实都与歧视的历史有关。我和团队刚刚结束为期一年的研究项目,这个项目是我们在奥尔胡斯大学和赫尔辛基艺术大学合作完成的,在赫尔辛基双年展的支持下进行,研究“污染”这一主题。比如马克斯 · 利伯伦(Max Liboiron)的作品及其关于“污染即殖民主义”的观点——当然,作者的研究特指北美殖民地,但也引发了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北方发达国家与当地原住民土地权利的关系。这个项目非常关注艺术方法,比如关注感知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如何使用视觉艺术、表演等不同的艺术方法来促进公众对这些污染问题的理解,其中很多作品都涉及波罗的海——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海域之一,这主要归因于在此排放军事废料的历史。
能否再详细谈谈这个研究“污染”的项目?
尤西 · 帕里卡:我参与策划的赫尔辛基双年展的小型展览AsYou May Think(“诚如所思”)现已开放公众参观,观众也可以在参展的其他艺术作品中看到许多相关主题,比如建筑研究机构INTERPRT在与能源基础设施(风力发电)相关的萨米土地权益方面出色的工作。
此外,我发现建筑方法(例如法政建筑等小组的工作方法)作为一种提取和分析环境数据的方法非常有趣,它与我在奥尔胡斯进行的项目“环境数据的设计及美学”(Design and Aesthetics for Environmental Data)也有某种呼应。在这个项目中,我们试图将数据问题与场所、空间设计及超越城市主义的景观感知美学相结合。作为赫尔辛基双年展的一部分,团队还制作了一个“环境音频导览”[3],讲述特定环境感知地点(从赫尔辛基市到瓦利萨里岛)的半真实、半虚构的故事,唤起城市规划和环境数据共同运作的过去,并投射出想象中的未来。音频导览还涵盖了一个关于植物园作为“环境关怀建筑”的片段,并扩展到通过地衣园进行关于非人类感知的讨论(地衣毕竟是一种能感知空气化学变化的生物!)。音频导览中还有一些片段以能源为主题,从一个刚刚停用的能源发电厂的煤粒的角度来叙述城市。希望大家可以去听一听这些音频片段,每个片段只有10分钟,简短而有趣。
Critical Environmental Data: The Environmental Audiotour 环境音频导览。图片来自赫尔辛基双年展网站
有关天气的讨论也与天文观测、数据科学和技术文化密切相关,它们改变了我们的气候和大气层—这种改变既可以是物理的,也可以是隐喻性的,这一点贯穿了整个气象史。作为一名接受过历史学专业训练的学者,您认为技术文化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关于天气的知识?
尤西 · 帕里卡:作为一个受过历史学专业训练的人,我喜欢这个话题,因为我一直对所谓的“自然环境”是如何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被了解和认知的很感兴趣。气象观测的媒体技术使我们能够获得不同的尺度:例如,我们虽然可以感受到雨水在皮肤上的触感,但如果没有其他观测方式,我们就无法理解风暴前线的规模大小。冷战和卫星时代是关键背景之一,遥感技术通过天气影响着我们对行星尺度的感知;再早些时候,数值天气分析模型改变了我们对大气层三维动力学的复杂性的理解;甚至20世纪初开始,人们就已经在讨论天气控制的问题,而早在19世纪,天气控制仍需要通过电报信息渠道将不同的观测点联系起来。
这也有助于将一些看似最近才出现的讨论(比如地球工程学)置于历史背景中。早在1955年,计算机科学先驱约翰 · 冯 · 诺伊曼(John von Neumann)在他的论文 “Can We Survive Technology? ”(《我们能否在技术面前幸免于难?》)中就提出了关于天气控制技术可能产生的意外后果。冯 · 诺伊曼曾是原子弹研发团队的成员,因此他对20世纪中叶不同技术对行星尺度的影响的看法受到了原子弹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的可怕现实的影响。当然,“我们能否在技术面前幸免于难?”是一个自相矛盾的问题,因为我们也无法在没有技术的情况下生存。
为何用词条/词汇表的方式来组织《天气词汇表》这本书?
尤西 · 帕里卡:这是我与达芙妮 · 德拉贡那(DaphneDragona)一起进行的策展研究项目的一部分。2022年4月至5月,我们受邀在雅典的奥纳西斯斯特吉艺术中心举办“天气引擎”展览。作为展览的一部分,我们希望制作一本类似于天气术语手册的书籍。但这不是一本展览图录,而是一本独立的书籍,将天气的美学、建筑和艺术方面的理解结合起来。在我们看来,天气是关于感知的,比如我们会用明暗、透明度之类的词来形容它;天气也是一套关于控制和操作的技术。
词汇表本身就很美好:它们不必是完整的,但可以提供触发更广泛对话的坐标,可以将许多现有的知识浓缩为简短的格式。我们还希望把它制作成一本外观漂亮的书,设计工作室Typical对这本书的设计非常出色,其中包括一个极简的翻页式设计。
贝内拉和艾斯范(Benera & Estefan)的作品《代理气候》(Proxy Climates)在“天气引擎”展览现场,2022年,雅典奥纳西斯斯特吉艺术中心。图片致谢 Stelios Tzetzias
由海莲娜 · 亨特(Helena Hunter)和马克 · 莱特(Mark Wright)组成的艺术家组合Matterlurgy创作的影像作品《水占术》(Hydromancy)在“天气引擎”展览现场,2022年,雅典奥纳西斯斯特吉艺术中心。图片致谢 Stelios Tzetzias
书中讨论了保险业和拍卖行业与天气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展开谈谈吗?
尤西 · 帕里卡:奥里特 · 哈尔珀恩(Orit Halpern)贡献的词条“期权”(Options)提到了这一关系,艺术家小组地质电影(Geocinema)贡献的词条“天气预报”(Forcasting)也有提及。它们都揭示了这种未来导向的认知世界的方式—天气、股票和保险如何与当日关联并尝试预测未来—将如何逐渐成为我们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金融业与天气预报紧密相连。对此,哈尔珀恩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即“押注未来”(betting on the future)已经内化为我们对气候变化(与天气相关的灾害)的理解。从历史上看,天气与保险业的这种联系还可以追溯到殖民主义,以及在全球运输被奴役人口的海上航线这一轴心基础设施上诞生的奴隶贸易这一阴暗事实和由保险业驱动的资本主义。
《天气词汇表》一书提出把“我们如何干预和改变我们的身体条件”作为一种与天气互动的方法,能否进一步阐述这种互动如何在个人/身体层面上实现?
尤西 · 帕里卡:我想提及激浪派(Fluxus)艺术运动[4]和他们创作的许多与天气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个人与天气相关的实践。例如,还记得小野洋子的《为风画画》(Painting forthe Wind)吗?她写道:“在一个装满任何种子的袋子上剪一个洞,将这个袋子放在有风的地方。”
激浪派艺术家创作出了许多关于风和天气的作品,但在后疫情时代和当前的污染问题背景下,我想问这些想法如何能够包含对生态正义的讨论:在一个逐渐被污染的世界中,呼吸性、栖居性、可住性如何得以实现?从阿希尔 · 姆贝贝(AchilleMbembe)等哲学家到人类学家罗安清(Anna LowenhauptTsing),都对同样的问题感兴趣,即我们的生活、身体与我们的呼吸方式之间的联系。其中美妙之处恰恰在于这是一个非个人的问题,是一次集体的思考。
在《天气词汇表》中,您试图运用一种新的天气和气候美学来丰富环境媒体和艺术领域的讨论。请谈谈天气美学及其与艺术和气象学传统的联系。
尤西 · 帕里卡:达芙妮对许多涉及天气的当代媒体艺术项目有着深刻的理解,因此我们能够基于她的专业知识建立一些讨论。而我自己的兴趣则是与当代美学进行良好对话。天气美学在某种程度上必然涉及技术:从描绘天气的绘画—有关风暴、云彩、天空以及太阳本身的描绘,都伴随着摄影技术媒介的出现而更为丰富,再到更近期的情境美学(situatedaesthetics),我们希望据此建立一个丰富的项目,不仅包含理论和书面观点,也包括我们的策展项目中的装置作品和工作坊。女性主义艺术家组合open-weather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也是《天气词汇表》的作者之一,其对天气的美学介入实践包括捕捉卫星天气数据,将这一策略性的媒介方法带入关于“自制天气知识”(DIY weather knowledge)的讨论。open-weather的作品很好地展示了从对天气美学到借助天气基础设施的艺术方法的渐进转变。他们的项目涉及利用遥感技术和科学图像来观测天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社区实践的工作方法和以女性主义精神来建立社区的思想的影响。他们甚至创办了指导人们如何建立自己的天气地面站的工作坊!
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的第一天,艺术家组合open-weather在伦敦的摄影师美术馆 (Photographers' Gallery)的屋顶上运行一个自制的卫星地面站。图片致谢摄影师美术馆
“天气”是如何引起艺术世界的关注的?您比较关注的富有创意的讨论和项目有哪些?
尤西 · 帕里卡:在过去几年里,天气作为一个主题受到了艺术界的广泛关注,我与达芙妮的工作是其中的一部分,其他许多机构也开始展开与天气有关的展览策划:比如,德国的世界文化之家(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举办的“人类世”系列展览非常有影响力;最近,普拉达基金会也举办了一个类似话题的项目——Everybody Talks about Weather(“每个人都在谈论天气”)。其中一些展览与更广泛的气候变化讨论相关,其中一些或许只是化石燃料和其他污染产业通过大型文化机构进行的绿色包装(greenwash),另一些则纯粹出于改变策展实践传统的兴趣。许多展览不仅是在展示与环境或天气有关的艺术作品,而且是思考在这个极端天气时代,一个艺术机构应该关注什么。我很高兴能成为芬兰的Ihme组织的一员,在那里,我们实验了对这种策展思维和实践的探索。达芙妮和我也正在计划第二版“天气引擎”展览,它将于今年10月在西班牙希洪(Gijon)的LABoral艺术中心呈现,展览将继续探讨与技术、天气、公正以及我们对环境政治的了解和认识方式有关的主题,并涵盖从局部到行星的尺度。
[1] https://jussiparikka.net/2022/12/19/in-conversation-with-ricky-ruihong-li-and-isabelle-a-tan/
[2] 翁佳. 白云简史: 天气及其媒体[A/OL]. [2018-7-31](2023-7-5) https://posts.careerengine.us/p/5b5fbec6fa3b0d15f74e563a.
[3] 可以通过这个链接在线收听:
https://helsinkibiennaali.fi/en/event/critical-environmental-data-the-environmental-audiotour/
[4] 激浪派是一个20世纪60年代初在欧美国家出现的松散的国际艺术组织,强调 "自己动手" 、偶然性、艺术家和观众的合作等, 它更像是一个团体, 而非一个艺术门类,艺术家小野洋子、白南准、博伊斯等都曾参与过激浪派的活动。
(原载于《信睿周报》第104期)
《信睿周报》第104期
已在天猫、京东中信旗舰店上线!